我之前生活的城市成都,有一條路叫做春熙路,是成都著名景點,挨著春熙路有一個很大的奢侈品商圈「太古里」,國際多間奢侈品店都在這裡加盟,根據四川省連鎖商業協會統計,2020年成都太古里創造了近160億人民幣銷量。
針對大龍峒保安宮在13日開放,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宗教場所適度鬆綁的要件都已清楚說明,而保安宮是目前為止第一個提出防疫計畫、且經主管機關同意的宗教場所。政委唐鳳指出,第三輪登記中願意施打AZ疫苗的民眾比例變得很高,之後會以「長幼有序」的原則安排施打。
唐鳳指出,由於直到收單結束前一刻都可以改變意願,因此預約期間都會不斷提供資料給縣市政府,時間越接近收單就會越精準。此外,目前民眾至少打一劑的比例為15.9%,而因為第二劑目前接種量少,所以以劑次/人口的比例是16.27%。指揮中心指出,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11日累計公布14050位確診個案中,已有11901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4.7%。世衛建議不要混打,陳時中:不急著做決定 世界衛生組織(WHO)首席科學家斯瓦米納坦(Soumya Swaminathan)建議民眾不要混打不同廠牌的疫苗,引發各界討論,對此,陳時中回應,事實上有很多國家有相關研究,但這都不急著馬上做決定,還是要把科學證據看得更清楚,而WHO的建議也會列入考慮。第二輪的線上預約接種到12日下午收單,並於今(13)日早上發送登記簡訊。
個案分布以新北市15例為最多,其次為臺北市9例,桃園市2例,苗栗縣及臺中市各1例。此外,許多宗教團體還是認為在三級警戒下需配合整體防疫,暫不提出有條件開放的申請。在這篇文章中,One-Forty與你們分享10位佳作得獎者的攝影作品與訪談文字,藉由他們的眼,聽見他們的移工之聲。
因為奶奶對服藥已感到很厭倦,我經常發現這些藥物最終落入了廁所。他的一隻腿細小又彎曲,但我每天都看到他很盡力地在爬樓梯。這對我來說很有意義,也對所有移工很重要,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將在異鄉停留多久,不知道回家後,孩子是否仍然認得我們、家庭是否還很完整,或是否還能活著回家。他們每一天的早上、中午和晚上都有該服用的藥物。
賺錢養家不用什麼資格,就算老了,只要有能力還是可以被雇用。對於身為移工的我而言,這真的是一張非常寶貴的照片,因為我在2021年初能獲得這個最佳的拍攝時機。
但也沒辦法,因為這已經成為她的必需。當時,印尼正在發生很多事情,而我想透過這張照片來表達我對印尼的思念。之前我來了很多次,只要遇到休假我就騎著機車騎了將近100公里,就是為了想紀錄採茶人在雲霧繚繞的茶山上的畫面。在這個非常平靜的時刻,那些因為辛苦工作的疲累,彷彿像冰塊一般融化了。
我是在3月某天的一大早來到這裡的書中除了從歷史視角與當前國際局勢分析之外,更為變化莫測的國際關係提供更多的戰略視角,值得讀者繼續發掘俄羅斯與周邊國家的微妙關係。如此驗證,既在歐亞大陸板塊上採取合作,也得在地緣政治上展開戰略外交,尤其是針對中亞及南亞國家。在經濟表現不濟之際,「北極熊」最終還是與「大熊貓」展開產業互補性強的經貿、能源和基礎建設合作。
因此,作者以「模棱兩可」描述俄羅斯「向東轉」,實為「客套」的論述——在地緣戰略特別關注的軍事、外交和經濟三大安全觀,「向東轉」每一樣都欠缺具體的戰略目標與操作,其實更像一陣陣的「迷霧」。俄羅斯的是典型的陸權國家,其深海延伸策略必然會先遭遇美國的海權圍堵,難以在西太平洋與印度洋施展戰略意圖,更難以在東海或南海發揮積極的軍事作用。
另外,自俄羅斯總統普京去年10月提出「俄中同盟的可能」,到今年4月俄羅斯外交部長公開強調「俄羅斯和中國的關係不是軍事同盟,完全是另外一種關係」,讓各界質疑中俄兩國究竟是甚麼關係?「北極熊」與「大熊貓」如何建立互信與合作,才是兩強之間的關鍵。目前,「冰上絲綢之路」是最受各界關注的,是中俄推進北極航道建設,到2030年東北航道的通航期將由目前的3個月增加到半年左右,據估計屆時亞歐總貿易量的四分之一將通過東北航道運輸,無疑對「大西洋—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西太平洋」連貫航線形成強烈的替代競爭壓力。
再者,萎靡不振的俄羅斯經濟比不上中國、印度等區域強權的市場優勢與地緣紅利,其與日俱增的外交參與也未能為周邊國家創造更多的戰略紅利。歷史也告訴我們在1956年到1966年發生的「中蘇交惡」,皆是基於國家利益、複雜地緣以及歷史關係等矛盾所致。「北極熊」向東轉」與「大熊貓」向西走區域安全觀點出了地理上的利害關係——除了東面的太平洋,俄羅斯的「圍堵」幾乎都是圍繞中國的邊疆,由東北的朝鮮、西北的哈薩克、西南的印度,以至南面的緬甸和越南,堪比美日同盟的三道島鏈圍堵戰略來得更糾纏。「大熊貓」與「北極熊」究竟能否堅持合作到底?這倒是值得大家靜觀其變的。相對地,以「外交戰略」結合的「向南走」更為貼切。東盟諸國都極不願意在中美俄三強中「選邊站」,而俄羅斯的「南向」所發揮的戰略角色,亦不如外界形容的顯著。
最終,戰略目標與戰略支柱模棱兩可的俄羅斯「向東轉」,能走得多遠?跟中國的交往如何確立關係狀態?俄羅斯與「南向國家」的關係究竟又能深化到哪一種程度?這些都與區域穩定與發展息息相關。蘇聯也曾於1962年的「中印邊界戰爭」與1979年的「中越戰爭」中集結部署大量軍隊在中國的邊疆,意味著「北極熊」經常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一帶一路」在北半球擴張影響力的地緣戰略,不利於俄羅斯的國家利益與戰略部署,其中涵蓋了經濟、能源和歐亞運輸通道形成的競爭。《俄羅斯「向東轉」》能為讀者剖析時下聚焦俄羅斯這一隻「北極熊」的「動」與「靜」。
在國際權力叢林之中,俄羅斯一直以來都是強壯的「北極熊」,是戰鬥力最強的陸上動物。其次,在歐亞大陸地緣的東、南兩面,除了日本與韓國之外,大多數亞洲國家都奉行「不結盟運動」,避免地緣政治走向「集團化」,重蹈冷戰思維的消極戰略誤區。
文:蔡怡竑(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客席講師)早前拜讀王家豪與羅金義合著的《俄羅斯「向東轉」:東亞新勢力?》(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東亞焦點叢書」第10本),是非常適合讀者探索俄羅斯這個超強國家與東亞地區的地緣關係,以及全球秩序的發展。本書提及日本、印度和東盟同為美國盟友,美國因素有多大程度影響它們與俄羅斯合作?實際上,俄羅斯在東亞地區的軍事戰略部署並不如外界想像的那麼強勢。這些國家都與俄羅斯維持緊密關係,有的是俄羅斯的傳統政治軍事同盟,有的是軍事上的戰略夥伴,當中的印度與朝鮮的核威攝更是直接威脅中國的國家安全目前,「冰上絲綢之路」是最受各界關注的,是中俄推進北極航道建設,到2030年東北航道的通航期將由目前的3個月增加到半年左右,據估計屆時亞歐總貿易量的四分之一將通過東北航道運輸,無疑對「大西洋—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西太平洋」連貫航線形成強烈的替代競爭壓力。
相對地,以「外交戰略」結合的「向南走」更為貼切。本書提及日本、印度和東盟同為美國盟友,美國因素有多大程度影響它們與俄羅斯合作?實際上,俄羅斯在東亞地區的軍事戰略部署並不如外界想像的那麼強勢。
另外,自俄羅斯總統普京去年10月提出「俄中同盟的可能」,到今年4月俄羅斯外交部長公開強調「俄羅斯和中國的關係不是軍事同盟,完全是另外一種關係」,讓各界質疑中俄兩國究竟是甚麼關係?「北極熊」與「大熊貓」如何建立互信與合作,才是兩強之間的關鍵。再者,萎靡不振的俄羅斯經濟比不上中國、印度等區域強權的市場優勢與地緣紅利,其與日俱增的外交參與也未能為周邊國家創造更多的戰略紅利。
「大熊貓」與「北極熊」究竟能否堅持合作到底?這倒是值得大家靜觀其變的。《俄羅斯「向東轉」》能為讀者剖析時下聚焦俄羅斯這一隻「北極熊」的「動」與「靜」。
「北極熊」向東轉」與「大熊貓」向西走區域安全觀點出了地理上的利害關係——除了東面的太平洋,俄羅斯的「圍堵」幾乎都是圍繞中國的邊疆,由東北的朝鮮、西北的哈薩克、西南的印度,以至南面的緬甸和越南,堪比美日同盟的三道島鏈圍堵戰略來得更糾纏。最終,戰略目標與戰略支柱模棱兩可的俄羅斯「向東轉」,能走得多遠?跟中國的交往如何確立關係狀態?俄羅斯與「南向國家」的關係究竟又能深化到哪一種程度?這些都與區域穩定與發展息息相關。文:蔡怡竑(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客席講師)早前拜讀王家豪與羅金義合著的《俄羅斯「向東轉」:東亞新勢力?》(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東亞焦點叢書」第10本),是非常適合讀者探索俄羅斯這個超強國家與東亞地區的地緣關係,以及全球秩序的發展。書中除了從歷史視角與當前國際局勢分析之外,更為變化莫測的國際關係提供更多的戰略視角,值得讀者繼續發掘俄羅斯與周邊國家的微妙關係。
在國際權力叢林之中,俄羅斯一直以來都是強壯的「北極熊」,是戰鬥力最強的陸上動物。在經濟表現不濟之際,「北極熊」最終還是與「大熊貓」展開產業互補性強的經貿、能源和基礎建設合作。
「一帶一路」在北半球擴張影響力的地緣戰略,不利於俄羅斯的國家利益與戰略部署,其中涵蓋了經濟、能源和歐亞運輸通道形成的競爭。如此驗證,既在歐亞大陸板塊上採取合作,也得在地緣政治上展開戰略外交,尤其是針對中亞及南亞國家。
歷史也告訴我們在1956年到1966年發生的「中蘇交惡」,皆是基於國家利益、複雜地緣以及歷史關係等矛盾所致。其次,在歐亞大陸地緣的東、南兩面,除了日本與韓國之外,大多數亞洲國家都奉行「不結盟運動」,避免地緣政治走向「集團化」,重蹈冷戰思維的消極戰略誤區。